2025年11月27日,上海 — 全球领先的消费者洞察与市场研究机构J.D. Power|君迪与同济大学HVR Lab(人车关系实验室)以及AI评价伙伴XAI Lab(蜂火智能实验室)共同发布了2025中国智能座舱的研究洞察,并公布了华舆奖·中国年度典范智能座舱评选结果,共10款车型和8家供应链企业上榜。研究显示,本年度评选中智能座舱的车型平均得分为622分(满分1,000分),部分表现优秀的车型接近700分,不管在HMI的多模态交互,还是在AI模糊意图理解、复杂指令识别和首字响应速率等层面均表现优异。

研究发现,2025年,智能座舱已经开始从“数字冗余”转向“实用主义”的理性变革,未来智能座舱的竞争焦点将从“功能的广度”回归“体验的深度”。智能座舱的下一阶段发展路线已非常明晰:早期 “功能座舱” 以丰富在线服务为核心;随后的“感知座舱”通过多模态交互与感知技术融合,实现基于规则的自然交互与任务自动化;如今,大模型技术的深度应用让行业正式迈入“认知座舱”新阶段。这一系统能精准理解用户行为与偏好,主动推送餐饮、音乐等个性化服务,完成从被动响应到自主认知的高阶交互升级。

以下为研究亮点发现
交互回归理性,触控与物理按键进入“再平衡”
调研显示,触控仍是主流(重要性均值 4.17/5,5分制),但用户对物理按键的需求几乎同等强烈(4.11/5)。25.3% 的用户将“常用功能缺乏专属按键”视为交互缺陷,显示在高压驾驶场景中,实体反馈仍不可替代。未来交互设计需在触控、物理按键与多模态协同之间找到更稳定的平衡。

应用生态工具属性远高于社交属性
虽然 80.2% 的用户每周高频使用车企 App,但用户需求明显指向工具型功能:“充电服务”(重要性均值4.23/5,5分制)和“车辆健康管理”(重要性均值4.24/5)大幅领先“社群互动”(重要性均值3.81/5)与“商城服务”(重要性均值3.87/5)。车企将 App 打造成“社交平台”的方向与用户“即用即走”的工具诉求存在偏差,生态建设应更聚焦刚需场景。
AI体验从“炫技”转向“可信” 杂场景能力仍是行业短板
当前,用户更看重提升出行效率与安全感的 AI 功能,如“智能避堵导航”(重要性均值4.27/5,5分制)和“健康监测”(重要性均值4.22/5),而备受营销追捧的创意类功能如“AI 作图/写诗” 重要性均值仅 3.87/5。此外,56.5% 的用户因可靠性与安全顾虑而减少使用 AI 车控功能。行业需突破复杂场景、多模态协作与意图修正能力,让 AI 从“展示式智能”走向“稳定可信智能”。

数据质量与场景定义成为核心竞争力
随着大模型能力普及,行业出现明显的功能同质化趋势。智能座舱竞争正从“模型规模”转向“数据质量、场景颗粒度与深度适配”之争。车企需构建“场景—数据—模型”的一体化闭环能力,实现“模型即应用”,才能在真实用车场景中形成差异化体验。
体验深度成为购买决策锚点
用户对智能座椅、智能音响等舒适性硬件的支付意愿提升,体验深度成为未来智能座舱的价值锚点。同时,智能汽车的交互范式正从“被动响应的工具”向“主动认知伙伴”加速跃迁,不再局限于用户触发后才执行指令,而是通过整合传感器数据、用户行为习惯与场景化需求,主动预判并提供服务。
12月11日 华舆奖颁奖典礼及研讨会 将与大家线上相见!
专注汽车智能座舱研究的华舆奖自2022年发起以来,至今已连续开展四年。在AI发展如火如荼的当下,2025华舆奖在评选维度及方法上进行了同步更新,采用智能座舱创新力指数评分模型(千分制),该模型通过科学的分层结构,分为HMI表现指数(50%)和AI表现指数(50%),并且这两项指数均采用“HMI功能模块+用户满意度分数”、“AI 功能维度+用户满意度分数”计算方式,融合用户满意度分数并进行科学权重分配,确保评估的全面性与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