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市场的舞台上,吉利汽车(0175.HK)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资本实验。2025年8月14日,吉利汽车公布了2025年中期业绩报告,而在随后的业绩发布会上,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行政总裁兼执行董事桂生悦,揭开了极氪退市背后的独特逻辑。
“极氪的退市方式与传统退市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赋予了极氪投资者换股的权利,而非简单地用现金进行收割。”桂生悦的这番话,为这场资本实验定下了基调。他进一步透露,尽管目前无法给出确切的数字,但初步估算,相关费用不会超过24亿美元的30%。对于拥有588亿元现金储备的吉利来说,这样的费用完全在其承受范围之内,无疑给投资者们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这场资本实验的核心在于合约总价值,约为24亿美元。而这24亿美元的私有化对价,被巧妙地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是7.2亿美元的现金支出,占总额的30%;另一部分则是换股选择,占总额的70%。在投行纷纷推销配股方案的大背景下,吉利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用“1股极氪换1.23股吉利”的方式,绑定长期资本,通过股权置换来根治“双上市公司决策内耗”的顽疾。
这种以“股权”替代“现金”的资本效率提升方式,让极氪私有化实现了零负债整合。虽然极氪私有化的总对价约为24亿美元,但实际现金支出可能仅限于7.2亿美元(约30%),剩余的70%则通过增发吉利港股股份来进行置换。这样一来,吉利上半年那高达588亿元的现金储备,只需动用极小比例(约10%),就足以应对此次私有化,避免了因私有化而消耗过多的资金储备,为吉利的技术投入和全球扩张留下了充足的空间。
若全数进行换股操作,吉利仅需新增发行10.98亿股(占扩大后股本的9.8%),这一比例远低于纯现金收购所带来的负债压力。在股东利益方面,吉利也给予了极氪股东充分的自由选择权。他们可以选择现金退出(26.87美元/ADS),也可以选择换股(1股极氪换1.23股吉利),这种做法充分尊重了不同股东的风险偏好。
从结果来看,换股的比例更高,这隐含了极氪股东们对吉利港股未来上涨的预期。如果他们看好合并后的协同效应(如研发成本降低20%、采购成本降低7%),那么换股可能比现金退出获得更高的收益。而如果采用现金收购的方式,极氪的小股东在套现后可能会选择撤离资金;但换股则不同,它将投资者转化为吉利的股东,有助于稳定股价并吸引长期资本。吉利此举,实际上是将极氪股东转化为“利益共同体”,避免了私有化后可能出现的资金外流情况。
在战略协同方面,这场资本实验也为“一个吉利”的战略扫清了障碍。此前,极氪作为独立上市公司,其重大决策需要双重股东大会的批准,这导致了技术共享(如SEA架构开放)、供应链协同等方面的滞后。而合并后,吉利无需再分别披露极氪美股和吉利港股的财报,每年可以节省数百万美元的合规成本,并消除了少数股东对战略的掣肘。极氪的900V高压平台、千里智驾系统等先进技术,可以快速向银河等大众品牌开放,技术复用率从35%提升至60%,实现了研发、供应链、渠道的深度整合。
这场资本实验还向市场传递了一个重要的资本信号——重构港股估值叙事。极氪技术资产的注入,让吉利的估值逻辑从“传统车企”转向了“科技集成商”。极氪在纽交所的市盈率(PE)仅为15倍,远低于特斯拉的45倍,这也拖累了吉利港股的估值(11倍)。私有化后,极氪的高端技术标签(如L3智驾、超快充)将注入港股主体,吉利可以讲述“全域AI+高端技术普惠”的新故事,对标比亚迪的“垂直整合”逻辑,其市盈率有望从11倍向20倍修复。同时,极氪的退市也减少了中概股审计合规的不确定性,使资本结构更加聚焦亚洲市场。
总结来说,桂生悦的“换股优先”策略,实际上是吉利对抗行业内卷的资本宣言。他们用股权置换现金,以治理统一换协同效率,借技术整合谋估值跃迁。如果整合成功(如实现年降本数十亿的目标),这个案例或将成为中国车企从“规模扩张”转向“精益资本”的范本;反之,如果协同不及预期,换股股东可能会成为抛压的来源。但无论如何,吉利已经用最小的代价,为“一个吉利”的战略按下了快进键。这场“四两拨千斤”的资本实验,无疑将在汽车行业的资本市场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