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赛力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力斯”)正式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近期资本市场的焦点。在开盘交易前,其港股价格经历了小幅波动,最终以128.9港元(折合人民币约118.20元)的价位开启交易,相较于131.5港元(折合人民币约120.59元)的发行价略有下挫。开盘后,股价持续走低,跌幅一度达到9.51%,最低触及119港元/股(折合人民币约109.12元),此时公司市值约为2062.94亿港元(折合人民币约1891.72亿元)。

不过,赛力斯的股价随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反弹。截至新闻稿发布时,其股价已回升至123.2港元/股(折合人民币约112.97元),市值也相应增长至2135.75亿港元(折合人民币约1958.48亿元),尽管如此,其股价仍低于发行价,即开盘即破发。
赛力斯港股开始交易后价格
从全球发售情况来看,赛力斯此次共发行了1.08619亿股股份,其中香港公开发售部分为1086.19万股H股,获得了高达132.68倍的超额认购;国际发售部分则为9775.71万股H股,认购倍数也达到了8.61倍。此次全球发售,赛力斯最终筹集到了142.83亿港元(折合人民币约130.98亿元)的资金,扣除相关上市费用后,募资净额为140.16亿港元(折合人民币约128.53亿元)。

在业绩层面,赛力斯在2025年上半年的表现呈现出收入微降而利润大增的态势。具体数据显示,其上半年收入为623.59亿元,同比下降4.1%;但期间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却达到了29.41亿元,同比增长约81.25%,总销量为19.86万辆。值得注意的是,问界品牌汽车在2025年上半年的销售收入高达562.82亿元,占赛力斯总收入的90.3%,且问界品牌车型的销量占赛力斯总销量的约76.52%。
作为与华为采用“智选车”(后更名为鸿蒙智行)模式合作的首家汽车制造商,赛力斯与华为的合作始于2021年12月,双方共同推出了AITO问界品牌。这一合作模式为赛力斯带来了业绩的迅猛增长(问界品牌的发展历程可参考相关文章《6年,华为是如何拿下半个车圈的?》)。赛力斯在招股书中也明确指出:“公司业务增长和盈利能力提升主要得益于问界汽车的成功。”

然而,随着与华为合作的车企数量不断增加,华为为车企带来的品牌加持效应实际上正在逐渐减弱。为了在长期竞争中保持优势,车企可能最终需要回归到自主研发的道路上来。对此,赛力斯已经做出了积极响应,计划将此次募资净额的约70%用于研发投入,涵盖智能座舱与辅助驾驶技术、动力系统技术研发以及前沿技术探索等多个领域。
回顾过去几年的财务数据,赛力斯在2024年实现了营收、销量和盈利能力的显著提升。具体而言,2022年、2023年和2024年,赛力斯的收入分别为340.56亿元、357.89亿元和1451.13亿元。尽管在2022年和2023年分别出现了38.32亿元和24.5亿元的归母净亏损,但在2024年却实现了59.46亿元的归母净利润,同比暴涨约305.47%,成功扭亏为盈。

进入2025年上半年,赛力斯的收入虽略有下降,但利润却大幅增长。公司方面表示,收入的小幅减少主要归因于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变动,特别是问界品牌在2025年4月推出了新车型问界M8,这可能影响了部分潜在消费者的购车决策,导致他们选择等待新车型上市。而利润的增加则主要得益于产品结构的优化。
在销量方面,赛力斯在2022年、2023年和2024年的汽车销量分别为26.72万辆、25.23万辆和49.70万辆。进入2025年上半年,其销量为19.86万辆,其中新能源车销量从2024年上半年的20.09万辆下降至17.21万辆。公司方面解释称,这主要是由于问界品牌新车型的推出预期影响了潜在客户的购车时间。

毛利率方面,赛力斯在2022年、2023年和2024年的整体毛利率分别为8%、7.2%和23.8%,其中2024年的毛利率大幅增长了16.6个百分点。进入2025年上半年,其整体毛利率达到了26.5%。具体到汽车销售业务,上半年的汽车毛利率为26.0%,其中新能源汽车销售的毛利率为26.5%,较2024年上半年的22.8%上升了3.7个百分点。公司方面表示,这主要得益于产品组合的优化以及高端车型销量的增加,而这些车型通常具有较高的毛利率。

在研发投入上,赛力斯也毫不吝啬。其研发费用从2024年上半年的28.274亿元增加至2025年上半年的29.295亿元,同比增长约3.61%。
至于股权架构方面,赛力斯在招股书中详细披露了全球发售完成后的股权结构(假设超额配股权未获行使)。

问界品牌作为赛力斯与华为合作的结晶,其销量占赛力斯总销量的比例超过了七成。而赛力斯此次募资所得款项的约70%也将用于研发领域,这无疑彰显了公司对未来技术创新的重视和投入。
总体来看,赛力斯在2024年的营收和盈利能力均实现了显著增长,这与其和华为合作打造的问界品牌的成功密不可分。 从赛力斯港股招股书的概要中,可以清晰窥见其对与华为深度合作及双方关系战略价值的着重强调,这种特别标注本身便传递出强烈信号。

从市场表现维度观察,2025年前六个月,问界系列车型贡献了赛力斯整体销量的76.52%,这一数据直观展现出该品牌在销售结构中的绝对主导地位。进一步分析财务数据,2022至2024年期间,问界品牌分别实现销售收入205.19亿元、243.08亿元和1319.07亿元,占集团总营收比重从60.3%逐年攀升至90.9%。2025年上半年,该品牌562.82亿元的销售额仍保持着90.3%的营收占比,凸显其作为核心利润来源的战略地位。

在战略规划层面,赛力斯在招股文件中明确阐述了双轨并进的发展路径:一方面将持续推进新车型研发,强化供应链弹性,优化产品结构;另一方面也坦陈潜在风险——若问界市场需求出现波动、市场表现下滑或遭遇负面舆论冲击,将可能对集团运营造成显著冲击。特别在华为合作价值章节中,公司直言:历史业绩显示,业务增长与盈利提升主要得益于问界车型的市场成功。我们与华为保持着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且确信这种战略协作不会发生重大转变。但需要警惕合作带来的集中度风险及交易对手风险,若合作关系出现重大变故,可能严重影响公司财务状况。
针对上述风险,赛力斯在资金配置上展现出明确战略转向。招股书显示,拟将募集资金净额的70%投向研发创新领域,其中40%专项用于核心技术能力建设,具体包括高端研发设备采购、专业人才团队扩充、智能座舱系统开发、辅助驾驶技术突破、动力总成优化及前沿技术预研等关键领域。剩余资金中,20%将用于拓展多元化营销网络、构建海外销售体系及完善充电基础设施,10%作为运营资金及常规企业支出。这种资源配置格局,标志着公司从单纯依赖合作向自主创新转型的战略决心。
结语:港股上市为赛力斯注入自研动能
赛力斯当前的市场地位,与其与华为的战略合作密不可分。招股文件明确指出,问界车型的成功是推动集团业绩跃升的核心动力。但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华为合作版图的持续扩张,其品牌赋能效应正面临边际递减的挑战。在新能源赛道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车企若想构建持久竞争优势,最终仍需回归技术自主的核心路径。
此次港股融资对赛力斯而言,恰似为自主研发战略储备了关键弹药。在问界品牌能否持续保持市场攻势、自主技术突破能否形成有效支撑等关键问题上,时间将成为最公正的检验者。当前汽车产业的竞争格局,已从单一的产品较量升级为体系能力的综合比拼,赛力斯既要维护现有合作关系的稳定性,又要加快自主技术体系的构建速度,这种双重挑战将考验企业的战略定力与执行效能。其后续发展轨迹,或将为行业提供关于合作与自研平衡之道的典型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