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吉利EX5在伦敦上市,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尤其是来自投资机构的分析师,给出了相当高的评价,认为这不仅是一款新车的发布,更是吉利全球化愿景的一次集中展现。
与此同时,叠加另外一些企业的海外动作。互联网上关于“中国汽车出海”的讨论又一次升温。我看到有人说,国内市场竞争激烈、需求趋缓,车企必须出海;也有人认为,出海是塑造中国汽车全球形象的必然选择。似乎每一次有车企登陆海外市场,舆论的热情都会被重新点燃。
但舆论热捧的另一面,部分企业的思考却异常冷静。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同跃就说,中国汽车出口不能重蹈当年中国摩托车的覆辙,更不能把“内卷”的那一套带到国外。这句话听上去有点扫兴,但言外之意很重,意思就是现在中国汽车出海过程中,有把内卷风气带到海外的趋势。
舆论和企业之间判断的冷热,其实反映了中国汽车出海、全球化到底应该怎么做的问题。
在很多人看来,吉利这样的企业出海,理应早就做,而且应该走得更快。毕竟吉利是最早布局全球化的中国车企之一,收购沃尔沃、控股莲花、入股戴姆勒,这些举措都被视为中国车企国际化的标志。然而,当其他企业纷纷高歌猛进时,吉利似乎显得“慢”了一些。但如果我们回到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的那句话——“对汽车行业要有敬畏之心,要尊重客观规律”,就会发现,吉利全球化的这种“慢”其实是一种战略上的主动克制。在吉利的全球化思考中,并不是简单地把车运出去,而是在体系化思考之后的谋定而动。
这次在伦敦,吉利带来了EX5,但整场发布会的重点并不在这款新车本身,而在于吉利在英国的整体布局。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在现场特别强调,吉利的全球化要从“走出去”,到“走上去”“走进去”,要与用户和伙伴建立持久、稳定的信任关系。这样的表态,实际上揭示了一个更本质的逻辑:中国汽车出海,不只是产品的出海,而是品牌、生态、能力的出海。吉利选择英国作为突破口,看似艰难,但背后有自己的判断。过去莲花和伦敦出租车的长期运营,让英国市场对吉利形成了良好的印象,这种信任基础,是吉利的“软实力”,是出海竞争中真正稀缺的资源,也是吉利在英国推进全球化的深层次底气。
汽车制造被称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轻易放弃的产业支柱。中国汽车出海,如果只是依靠价格优势,以“低价冲量”的姿态进入市场,必然会引发贸易摩擦和倾销质疑。这不是一个短期策略能解决的问题,而是要靠体系化的布局和长期的信用建设。奇瑞提出的“In Somewhere,For Somewhere,Be Somewhere”,其实就是在表达同样的意思——出海要有根,要实现生态的落地,从“卖产品”走向“建生态”。这样的思路,和吉利的全球化逻辑有异曲同工之妙。
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看到,这一轮出海热浪,已经与过去的“中国制造出口”完全不同。今天的新汽车,是一场彻底的产业革命——它改变的不只是动力系统,更是产品定义、技术体系乃至价值结构。这也意味着,出海逻辑也必须更新。零跑与Stellantis的合作、奇瑞在西班牙的本地化运营、吉利在英国的长期主义布局,都说明中国车企正在从“卖车”转向“经营全球市场”。这是一种全新的产业认知:出海不是外贸,而是全球经营。
从这个意义上说,当舆论鼓动“加快步伐”,企业却在“谋定后动”,其实并不矛盾。公众的热情是推动力,但在决策中,企业要有更清晰的判断和认识。不管怎样,真正有长期竞争力的全球化,一定是建立在体系、信用、品牌之上的。这一点,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