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汽车工业史上,每一个里程碑不仅是数字的跃升,更是技术、体系与时代共振的印记。2025年10月下旬,一汽-大众即将迎来第3000万辆整车下线,成为中国首家达成这一里程碑的乘用车企业。这不仅标志着企业自身的胜利,也是中国汽车工业从“制造”迈向“质造”乃至“智造”的缩影。近日,“3000万信赖 出众向新 一汽-大众匠心溯源之旅”在长春基地启动,媒体与用户深入探访了一汽-大众体系力的核心——规划、研发、质保与营销全链条。这不仅是对3000万辆成就背后逻辑的深度剖析,更是对新质生产力在汽车行业实践的生动诠释。
这场溯源之旅并非简单的工厂参观或成果展示,而是一次对一汽-大众体系力的“解剖式”呈现。从规划部的智能制造、技术开发部的前瞻布局,到质保部的严苛检验,再到与大众、奥迪、捷达三大品牌负责人的深度恳谈,媒体通过高层对话、实验室探访、产线实拍等多维方式,零距离感知了一汽-大众从“制造”到“质造”再到“智造”的全面进阶。
活动中的多项“深度对话”环节尤为关键。例如与规划部交流高标准工艺和制造体系,与技术开发部探讨研发转型路径,与质保部解析质量保障机制。这些对话不仅揭示了一汽-大众的技术积累,更折射出其在组织架构、流程管理和文化理念等方面的系统能力。
为期一周的活动跨越长春、杭州、北京三城,涵盖生产基地探访、研发实验室考察和经销商店端走访,实现了从“造车”到“卖车”的全链路体验闭环。这一安排体现了一汽-大众的深层意图:希望外界不仅看到“车是怎么造出来的”,更要理解“车是如何被用户接受和认可的”。通过深度互动,一汽-大众展现了其作为行业领军企业的责任担当与创新活力,也为整个汽车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高质量发展模式。
一汽-大众总经理办公室公共关系科经理 于加岐
一汽-大众总经理办公室公共关系科经理于加岐表示:“今年10月下旬,一汽-大众将会达成第3000万辆的产销突破,成为中国首家达成这一里程碑的乘用车企业,同时也是目前合资车企销量第一名。”3000万辆不仅是一个数字,更是企业34年体系化能力的集中体现,标志着从规模领先迈向质量领先,从技术引进迈向自主创新,从市场追随者迈向行业引领者。
数字背后的实力 八大体系力支撑
一汽-大众的3000万辆成就,依托于覆盖质量保障、技术研发、营销、生产制造等八大体系力。其背后是五大生产基地、33款在售车型、50万个就业岗位、1900家供应商和1500家经销商构成的庞大网络。连续6年蝉联合资车企销量第一、累计上缴税金超7200亿元,这些数字共同奠定了一汽-大众在中国汽车工业中的独特地位。
作为国内唯一一家央企控股的合资企业,一汽-大众始终秉持产业报国的使命。34年来,企业以五大整车制造基地为核心,带动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拉动上下游就业超50万人,协同1900余家供应商,年采购额达1600多亿元,支持1500余家经销商共同成长。
规划部:智能制造与绿色发展的“中枢神经”
一汽-大众规划工艺技术部部长 郎庆东
一汽-大众规划工艺技术部部长郎庆东表示:“安全并非偶然,而是精心设计和追求卓越的结果,因为有高标准的工艺技术和先进的智能制造体系,才能在践行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同时保障商品质量。为此,规划部将战略规划转化为技术实践,让每一项指标在产线上得以落实。”
作为智能制造与绿色发展的“中枢神经”,规划部在3000万辆整车下线进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其职能覆盖研发、生产与售后全价值链,通过三大核心任务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保障新产品高质量快速导入、实现精益生产运营,以及建立可持续的自主制造技术储备。
在智能制造领域,规划部大力推进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通过AI视觉质检、高精度拧紧工艺和全链路数字化管理,实现生产实时监控与深度溯源。总装环节采用“拧紧视觉+AI大模型”技术,对320多个关键螺丝拧紧点100%监控和数据记录,关键数据保存15年以上,为每辆车建立完整“健康档案”。一汽-大众坚持“3年不锈蚀,12年不锈穿”,依托高标准镀锌件、AI视觉自适应密封涂胶和空腔灌蜡技术,确保腔体100%覆盖均匀致密蜡膜,彻底隔绝腐蚀。焊装车间应用的康采恩柔性框架支持6车型100%混线生产,极大提升生产灵活性与效率。规划部自主研发的视觉技术平台覆盖定位、检测、测量、识别四大场景,实现在线视觉模型训练与软件下载,进一步提升生产精度与可靠性。
在绿色发展方面,规划部构建了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管理体系,从绿色研发、绿色供应链、绿色生产到绿色物流,全方位推动低碳转型。与宝钢股份合作,率先量产使用绿色低碳汽车板,提升材料利用率,构建低碳供应链体系。五大生产基地全面建成“无废工厂”,涂装低VOC原料应用达100%,清洁电力使用比例提升至51%,彰显了规划部在绿色制造领域的卓越成就。
规划部的卓越工作为企业赢得4个国家级绿色工厂、2个“国家环保A级企业”、3个国家绿色供应链工厂等多项荣誉。未来,一汽-大众计划2030年将产品碳减排29%,并将五大基地全面建成“零碳工厂”,这些目标的实现将继续倚重规划部的战略规划与技术实施能力。
技术开发部 从前沿技术“追随者”到“引领者”
一汽-大众技术开发总监、首席技术官 邓国辉
一汽-大众技术开发总监、首席技术官邓国辉表示:“经过34年发展,技术开发的能力不断增强,项目经验丰富,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保证商品竞争力,一汽-大众持续储备关键技术能力,实现整车全面主导开发。”技术开发部(TE)作为企业技术突破与创新的核心引擎,其发展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的现代化进程。部门角色从品质“验证者”演进为需求“转化者”,再成长为创新“引领者”,在每个阶段都持续为企业注入技术动力。
1991-2009年,技术开发部主要承担品质“恪守者”与“验证者”的角色,通过引入“奥迪特评审”、“康采恩标准”等体系,确保德系高品质标准落地。初代捷达“百万公里无大修”成为这一阶段的典范,为企业奠定质量口碑。
2009-2024年,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技术开发部成功转型为需求“转化者”与“适配者”,陆续建成造型与虚拟现实中心、碰撞中心、台架试验中心、声学中心等研发设施,推出迈腾、奥迪A6L等成功车型,实现德系基因与中国市场需求的融合。
2024年至今,技术开发部进一步成长为创新“突破者”与“引领者”。面对行业智能化与电动化浪潮,率先开启合资企业自研与主导开发新阶段。通过自主研发SOA电子电气架构,并搭载于首款捷达品牌纯电车型,突破传统合资模式局限。在动力总成领域,依托全自研混动中心,掌握双擎变速箱、1.5L混动专用发动机、Ni60电池等核心技术,其中混动专用发动机热效率突破47%,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在用户体验方面,技术开发部推出全自研Hi Space智慧座舱,以电动对开门设计、零压旋转云椅、音乐玻璃等创新技术,重新定义驾乘体验。这些突破彰显了部门在智能驾驶、三电技术、底盘系统等领域的技术实力,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质保部:以“全生命周期质量保障”守护3000万信赖
一汽-大众质量保证总监 张博
一汽-大众质量保证总监张博表示:“从研发项目、供应商的质量、批量质量一直到售后质量,我们的职责一直贯穿整个商品诞生的过程、贯穿商品全生命周期。”质保部以“质量至上”为核心理念,通过严苛标准、智慧管理和预防式管控,为客户提供“安心、省心、暖心、放心、舒心、悦心”的卓越体验。
质保部首先为安全可靠性构建了多层级的质量保障体系。针对新能源车动力电池,进行436项极限安全测试,远超国标,创下中国市场0起火事故的记录。车身高强度钢材使用占比达81%,热成型钢承受压力超2150MPa,被动安全性能行业领先。工业CT技术对零部件检测分辨率达500纳米,相当于头发直径的二百分之一,确保微瑕难遁。
耐久性与可靠性验证,体现着质保部对品质的执着追求。静态测试包括150℃高温存放1000小时,模拟50℃环境可使用20年;耐腐蚀测试达行业最严标准,实现3年不锈蚀、12年不锈穿。动态路试覆盖全国多种气候与路况,累计超100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249圈。每辆车下线前经历9种专业路试,确保复杂路况下的稳定性能。
针对产品的舒适性与环保性表现,质保部通过多项创新举措提升用户体验。整车舒适力检测超80项,覆盖车门、前后盖、方向盘等高频使用部件。通过气味实验室和“金鼻子”团队,对车内300多种物质监测评价,确保VOC有害物质低于国标限值20%以下。质保部还通过模拟5种路面进行异响测试,结合高低温、干湿灰尘等极端气候道路测试,保证车辆任何工况下的静谧平稳。
至于产品的精致与智能化方面,同样贯彻严苛的工艺标准。质保部通过26个大众康采恩A级认证测量间,实现全工艺、全链路尺寸管控,匹配精度达0.5mm。在标准光源间进行8种光照环境无色差检验,确保视觉品质一致。通过应用智能整车电器台架,对300多项操作进行不间断疲劳与可靠性测试,结合质量大数据平台,实现风险预测与改进,推动质量管理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防。
质保部的卓越工作为一汽-大众赢得中国新车质量研究(NCVQS)、中国汽车行业用户满意度指数(CACSI)第一名等权威认可,以及全国首家汽车行业AAA质量荣誉企业称号,彰显了在质量领域的领先地位和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的成效。
新质生产力引领下一个千万辆时代
一汽-大众3000万辆整车下线,不仅彰显企业规模实力,更是其34年体系化能力建设的集中体现。背后是新质生产力在汽车行业的生动实践——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通过全价值链要素的优化配置和系统集成,构建起企业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
在价格战频发、产品同质化加剧的市场环境中,一汽-大众的体系力发挥了“护城河”和“稳定器”作用。从规划部的智能制造到技术开发部的自主创新,再到质保部的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这套完整体系支撑企业穿越产业周期,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3000万辆的达成,标志着企业成功将规模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实现从“量”到“质”的跨越。
展望未来,一汽-大众正以体系力为基石,绘制下一个千万辆时代的发展蓝图。随着捷达品牌新公司的筹备和电动化加速布局,企业将继续深化体系创新,强化新质生产力培育。体系力的持续进化,不仅将支撑企业在产业变革中继续领跑,更将为中国汽车工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借鉴的路径。
匠心溯源,不仅是对过往成就的总结,更是对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念。34年的积淀让一汽-大众形成了最具竞争力的体系优势,这份优势将转化为持续创新的动力,助力企业在中国汽车工业的新征程中继续担当引领者。3000万信赖,出众向新——这既是一汽-大众对客户的承诺,也是中国汽车工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生动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