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元定金刚落入商家口袋不久,车主们还没见到爱车的影子,一纸“催命符”却已先至:七日内必须补齐二十余万的尾款,否则定金将直接化为乌有!这并非荒诞不经的童话,而是全国范围内小米准车主手机中真实弹出的“最后期限”。车主们满心期待地盼着新车到来,等来的却不是提车的喜讯,而是一张冷冰冰的催款单?这哪里是买车,分明是签下了一份卖身的契约!
愤怒的车主们翻出那份厚重的购车合同,一字一句地研读,才猛然惊觉自己早已踏入了一个精心设计的圈套。合同上白纸黑字,冰冷而无情:自收到车辆余款支付通知之日起,七日内必须支付全部剩余款项,否则将被视为根本性违约,小米汽车有权取消订单,定金不予退还。这已经足够霸道了!然而,更狠的条款还在后面,补充条款犹如一把淬了毒的利刃:车主若以车辆未下线、未交付等理由拖延或拒绝付款,后果及风险需自行承担。车未现身,钱却要先交?货未验收,款却必须结清?咱们老百姓买个菜还能挑挑拣拣、货到付款呢,怎么到了二十多万的大件商品,反倒成了任人宰割的鱼肉?定金锁单,本应是买卖双方相互信任的基石,是厂家保障排产、用户锁定权益的双赢之举。然而,在小米这里,它却彻底变了味,成了悬在车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剑柄被小米紧紧攥在手中,落下与否全凭其一念之间。这种藏在合同角落里的霸王条款,犹如一面照妖镜,赤裸裸地映照出对消费者基本权利的傲慢与漠视。它无声地宣告:规则由我定,风险由你担,爱买不买!
面对舆论的滔滔巨浪,多位北京门店的销售人员搬出了“特殊用户”的借口来试图平息风波,“这只是针对提出过延迟交付,或评估有较高提车风险的用户。”好一个轻描淡写的“特殊用户”,这顶沉重且高风险的大帽子是如何扣到普通消费者头上的?就凭那套捕风捉影、主观臆断的大数据监测?你在办理贷款时回复稍慢了一些,或是在官方群里不经意间流露出一丝犹豫?咱们普通用户稍有不慎,就可能被这“玄学”般的标准精准打击!随之而来的,便是那不容分辩、毫无缓冲余地的七日缴清全款令。这种基于模糊不清、毫无透明可言的粗暴筛选方式,无异于将消费者强行划分为三六九等,粗暴地贴上可疑分子的标签。贴标签的行为本身,就散发着令人作呕的傲慢气息,仿佛小米手握生杀大权,可以随意监控你的言行、审判你的忠诚度与可信度。这哪里是服务用户?分明是高高在上的审视、提防甚至审判!这种骨子里的傲慢,是对用户人格尊严和基本信任的彻底践踏。它让每一个支付了定金的准车主都感到如坐针毡、胆战心惊,下一个被大数据盯上、被划入“特殊”行列严加看管的,会不会就是无辜的我?信任危机由此疯狂蔓延。
小米汽车横空出世,承载了多少人的期待?多少人盼着它能成为搅动传统车市这潭死水的鲶鱼,用互联网思维带来一股清流,吹散那些4S店里的陈规陋习和弯弯绕绕。然而呢?“尾款门”这一记闷棍,结结实实地砸在了所有人的心坎上,砸碎了所有关于真诚、透明、用户至上的美好幻想。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传统4S店模式再被诟病套路深,人家也恪守着商业社会最基本的底线规则: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没见着车架子就催着客户掏空家底付全款的“创新”,简直是闻所未闻!小米这波“神操作”,创的不是用户体验的新标杆,而是“店大欺客”的新高度!当发布会上和用户交朋友的温情承诺被现实中冰冷的催款协议和随意张贴的风险标签击得粉碎;当消费者满怀热情、真金白银的支持换来的不是感恩而是猜忌和一纸“最后通牒”,下一次,当小米再推出新品时,谁还敢毫无保留地为你摇旗呐喊、冲锋陷阵?信任就像一面珍贵的琉璃盏,一旦摔碎了,即使用世上最昂贵的金线去修补,裂痕也永远狰狞地趴在那里,时刻提醒着曾经的伤痛。这不仅仅是对小米汽车的一次信任考验,更是对整个汽车行业的一次深刻反思。我们期待着真正的改变,期待着消费者能够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