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快讯

不搞插混的日产,偏偏造出了最像中国新能源的N6

来源 : 汽车预言家
发表 :  2025-11-14 22:37:35

图片

11 月 13 日,东风日产在广州发布“N6·最家电混”技术并正式开启预售。

这是日产全球体系中的第一款插混车型。

十年前,日产工程师还坚定地认为“插混是条死胡同”;而如今,日产却选择在中国合资企业中率先推出一台面向自主品牌主流竞争的大电池插混轿车。

这种前后反差,不只是技术路线的转弯,更折射出合资车企在中国市场思维方式正在发生的深层变化。

过去三年,中国新能源市场的发展速度肉眼可见地加快。

很多企业原本按照一年半甚至两年的研发周期规划产品,但中国品牌的节奏已经变成了半年一迭代、一年一换代。供应链也在同步升级:电池从刀片形态一路卷到大电池包、长续航,智能化更是从简单的语音交互,迅速迈向大模型、全域融合和高速覆盖。

在新能源的背景下,合资品牌的难处肉眼可见。

丰田 bZ 系列上市后反响平平,大众 ID 家族多轮调整依然主要依靠价格维持规模,本田 P7/S7 这样的产品也因为节奏和定位偏离主流需求而难以形成有效心智。反而是广汽丰田的铂智3X、东风日产的N7这一类的新合资产品,在市场当中勉强挽回了一点合资企业的尊严。

跨国车企如今的处境,不是因为它们造不出电车,而是因为它们误以为“换个动力系统”仍然是它们最擅长的领域。

所以许多品牌直到今天还坚信:电机、电池、电控不过是技术模块升级,按流程堆一堆资源,自己当然能干好。

问题是,中国新能源的竞争根本不是“把油换成电”的技术小修小补,而是产品观、迭代速度、用户理解方式的彻底换代。跨国车企的底气,恰恰来自一种对时代误判的自信。

当然,再追溯原因已经没有太大意义。

行业的现实结果就是:曾经稳固近二十年的“合资/自主七三格局”,在三四年内迅速翻转成“三七”,且趋势还在继续扩大。

纵观跨国车企在中国这几年,并不是说自己躺平不想转型。相反,不少品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焦虑、更急迫。

但问题在于:过去那种“全球统一节奏”“三年一次大改款”的体系,在中国市场已经不再适用。节奏被拉开之后,所有问题都会被放大——产品跟不上、决策跟不上、用户理解跟不上。

也正因此,N6 的推出才会让行业格外关注。不是因为它承担“翻盘”任务,而是因为它更像一张“续写 N7 的答题纸”。N7 已经证明了向中国学习的价值,而到了 N6,外界真正想看的是:

N7 是偶然的亮点,还是东风日产体系调整后的必然结果?在当下竞争激烈的新能源市场,N6 代表着一个关键判断:东风日产到底是在沿用旧方式推新品,还是已经开始进行体系层面的真正改变。

先看动力。

与如今网络上对“合资电动化慢半拍”的刻板印象不同,日产其实是全球最早一批探索电动化的车企之一。聆风(LEAF)曾是世界范围内销量最高的纯电车型,累计销量超过 40 万辆;2018 年,日产推出 e-POWER 电驱技术,以“发动机只发电、不直接驱动”的路线,走出了一条区别于插混和增程的独特路径。虽说与增程式电动车有相似之处,但严格来说不完全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增程技术。比较尴尬的是,e-POWER车型虽然确实100%电驱,但不能充电。按照国内的划分标准,直接被隔绝在了新能源序列之外——上不了绿牌,也享受不到购置税减免。

按日产原有的技术路线,插混并不是它的核心方向。

日产前 CEO 内田诚在第二代 e-POWER 推出时曾公开表达过对 PHEV 的保留态度,认为这并不是一条“具有长期价值”的技术路径;而有“电动汽车教父”之称、曾任阿斯顿·马丁 CEO 和日产高管的安迪·帕尔默也曾直言:“混合动力车是死路。它们只是过渡方案,停留越久,进入纯电时代就越慢。如果依赖混动来拖延,你最终只会长期处于劣势。”

这些观点足以说明,在日产总部对于插混路线,过去一段时间存在着某种天然的抵触和谨慎。

图片

但 N6 又是一台彻底按照插混逻辑打造的轿车,而且也是少数能够与自主品牌主流插混产品正面竞争的合资车型。这本身就表明,至少东风日产在技术方向和产品策略上,已经先于日产方面做出了一个相当明确的转向。

为什么要做“大电池插混”?理由不是技术,而是用户。

过去两年,插混市场变化非常快,用户偏好已经从“能省油”转向“纯电足够用”。日常通勤希望不掏油,节假日希望不焦虑,充电频次越少越好。换句话说,用户要的不是“功能性插混”,而是“电为主的插混”。

在这样的使用逻辑下,大电池+长纯电续航几乎成为主流选择。

所以 N6 全系选择了 21.1kWh 电池和 180km 纯电续航,正面对准了中国家庭的真实需求。这与日产过去在全球统一技术路径下做产品的方式明显不同。相比之前的纯电 N7,N6 更能说明日产对中国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

图片

更重要的是,这不是“做一道本地化配置”那么简单,而是决策逻辑的变化:

首次把中国用户的使用方式放到产品定义的最前端,而不是当成上市前的本地调校。

再看舒适性。

中国家庭对后排体验的敏感度其实是全球最高的之一,尤其涉及孩子、老人、长途出行。

但过去很多新能源车在“跑配置、卷智能”的时候,把一些本来很基础的能力反而忽略了,比如静音、防晕车、后排坐姿舒适度、底盘的细腻感。

N6 在这些地方明显是回到日产传统强项,把静音、平顺、防晕车重新当成主线来做,而不是做锦上添花的小功能。

这不是“摆烂保守”,而是客观地看到:在一个被智能化铺满的市场里,真正的用户痛点并没有消失。

从实际试驾反馈来看,N6 在舒适性、NVH、底盘和车内体感这些方面确实比过去几年日产推出的新能源产品要“顺得多”。

它不是急着追那些“看起来很强”的技术,而是更像回到日产品牌最稳的那条线,把价值做扎实。

智能化部分,是行业最关注也最敏感的点。

图片

老实说,日产过去这块确实不是强项,Ariya 上市时最受诟病的就是智舱、智驾体验整体偏弱、迭代慢。但 N6 的节奏看起来已经不是那种“等全球统一版本”的节奏了。

比如 NISSAN OS 的更新效率。“七个月迭代 700 项功能”这个数字乍一看像宣传语,但如果你熟悉合资体系,就明白这个节奏本身就是体系变化的证据。

传统跨国研发流程里,一个功能改动可能牵一发动全身,而现在中国团队明显拿到了更多决策权。

这里的关键不是“功能有多少”,而是节奏有多快。

因为智能化的核心竞争不是绝对水平,而是迭代速度。中国市场的智能化体验变化太快,没有快节奏根本不可能跟上。

所以从 N6 这件事能看得出:东风日产至少在智舱、智驾的开发链路上,开始把“中国节奏”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了。

也就是说,过去那种“全球定义—中国适配”的路径,正在变成“全球技术—中国节奏”。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 Glocal,而不是营销层面的喊口号。

图片

当然,说到这里也要把话说清楚:

N6 不会因为这些动作就立刻扭转东风日产在市场中的格局,但至少会改变市场对东风日产的印象。

尤其是在当下这个时间点,合资品牌需要的不是“一个冠军产品”,而是“一个体系变化的信号”。

N6 的意义就在于,它让外界看到:东风日产不是在“补作业”,而是在试图从底层开始“重新整理一套产品和研发逻辑”。

同时在智能化这块,开始真正接受中国速度、纳入中国团队的判断。

这是过去几年大多数合资品牌没有做到的,也是现在很多企业正在做的。但做到什么程度,却各有不同。

所谓的“尊重中国,尊重中国团队”,究竟是表面上的“在中国·为中国”,还是骨子里真正相信中国市场,这一点,市场结果与产品表现,比口号更有说服力。

责任编辑 : 宋姗姗

网友留言

登录  |   注册
无标题文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