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载携手,3000万同行,一汽-大众不仅是中国汽车工业合资合作的典范,更是中国汽车产业四十余年发展的时代切片。在这段跨越时代的奋进历程中,无数一汽-大众人默默耕耘、接续奋斗,共同铸就了企业发展的坚实基业,也见证了中国汽车市场“从初级到成熟”、合资模式“从技术引进到双向赋能”、汽车产业“从单一制造到全链协同”的深刻变迁。

一汽-大众首任总经理、0001号创始员工(中国一汽原副总经理) 林敢为
在一汽-大众第3000万辆整车下线仪式上,一位精神矌铄的老人吸引了全场的目光,他就是一汽-大众首任总经理、0001号创始员工(中国一汽原副总经理)林敢为。作为企业发展的亲历者和奠基人,他动情地分享了30多年前埋藏心底的两个心愿:一是希望一汽-大众的车型能够出口;二是打造中国人自己的品牌。

如今,这两个心愿正逐步成为现实:首批500多辆轿车已发往中东,明年计划出口2万辆;2019年,捷达品牌独立运营,今年捷达事业合作协议签署,加速智能电动转型。这正体现了合资模式从“技术引进”到“双向赋能”的生态演变——德系技术标准推动本土产业升级,中国市场的规模与创新土壤反向赋能全球技术迭代。

中国一汽董事长、党委书记 邱现东
正如中国一汽董事长、党委书记邱现东所言,这一成就“充分彰显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强大活力,有力诠释了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独特优势”。一汽-大众的3000万辆,不仅是自身的成功,更是中国汽车产业坚持对外开放、深化国际合作战略的成功验证。

10月30日,吉林长春,一汽-大众生产基地内,随着一辆奥迪A5L领航版缓缓驶下总装线,中国汽车工业迎来历史性的一刻——一汽-大众正式达成第3000万辆整车下线,成为国内首家实现这一里程碑的乘用车企业。这不仅刷新了中国乘用车企的产销纪录,更是一汽-大众三十四载深耕本土、铸就品质传奇的生动见证,标志着其成为中德经济合作领域最成功、最具典范意义的合资企业。

当一张张老照片与一个个跃动的数字在活动中展现,串联起中国首个规模化建设的乘用车企业从“制造”迈向“质造”,再走向“智造”的转型之路。当业界纷纷探寻其成功密码时,那些藏在车身内腔的蜡膜、焊装线上的毫秒级管控、试验场的极端考验中,早已镌刻着答案——对德系品质的极致坚守,对“以客户为中心”的初心不改。正如一汽-大众试验中心墙上的标语:“一辆车要经过比客户使用场景严苛10倍的考验,才能交付到手中。”企业始终以毫米级精度把控制造细节,用极端测试淬炼产品性能,靠本土研发适配客户需求,从源头采购筑牢品质根基。

品质的坚守赢得了市场的尊重,也汇聚了来自各方的关注与支持。 在当天的下线仪式上,嘉宾云集,高朋满座。包括吉林省委副书记、省长胡玉亭,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张恩惠,副省长王子联,长春市委副书记、市长顾刚等地方政府代表,国务院国资委规划局局长戴希、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发展处处长马春生、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机械工业联合会总经济师兼副秘书长佘伟珍、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安铁成等行业主管机构负责人,中国一汽全体领导班子成员邱现东、刘亦功、梁贵友、孙继光、方世力、吴碧磊、陈彬、高璞,大众中国高管团队大众(中国)执行副总裁、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中国首席执行官齐泽凯,大众(中国)执行副总裁刘云峰,以及林敢为、陆林奎、张丕杰等历任总经理。
德国驻华大使傅融与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奥博穆博士也通过视频向一汽-大众表示祝贺,称赞其“成就非凡”,并表示大众汽车集团与中国一汽的合作将继续秉持开拓精神,迈向智能网联与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

为铭记这段奋斗征程中每一位贡献者的付出, 一汽-大众还设置了表彰环节,地方政府与股东方代表为历任总经理、第一财务副总经理代表及中外方模范员工代表颁发了“3000万荣誉 薪火同耀”专属纪念奖杯,致敬他们为企业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
陈彬发布“两高一新”目标与“五大领先”战略

中国一汽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兼一汽-大众党委书记、总经理 陈彬
面向未来,清晰的战略蓝图已经铺展。中国一汽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兼一汽-大众党委书记、总经理陈彬总结了一汽-大众作为中德合作共赢典范的责任担当,并正式发布了公司面向未来的“两高一新”总体目标与“五大领先”具体目标及十大核心任务。“五大领先”包括:
效益领先:保持行业领先的盈利能力;
销量领先:力争重回年产销200万辆规模;
科技领先:打造合资企业中的研发与技术新高地;
福祉领先:建设领先的员工薪酬体系与关爱保障机制;
责任领先:构建对上下游3400家合作伙伴的责任体系。

未来五年,一汽-大众将坚持“油电混共进全智”战略,加速电动化转型,计划推出近30款全新车型,其中新能源产品超过20款。
从2026年起,大众品牌与捷达品牌将推出11款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新车型,涵盖纯电、插混、增程及燃油等多种动力形式。混动车型将实现纯电续航超300公里、馈电油耗低于4L/100km;纯电车型续航突破800公里,覆盖A0至B+级市场。同时,燃油车型也将持续进行智能化升级。

作为此次3000万辆的代表车型, 一汽奥迪A5L领航版率先搭载华为乾崑技术,不仅展示了一汽-大众在燃油、混动、纯电等技术路线上同步发力的能力与决心,还标志着中德合作进入了以“中国智慧”深度赋能的新阶段。同时,奥迪A5L领航版更揭示了燃油车依然有强大的生命力,传统的燃油动力与前沿的智能科技可以深度融合,开辟出全新的发展路径。
加速智能化与电动化转型 打造核心竞争力
面对汽车产业的深刻变革, 中外双方需要建立更加平等、更加深入的合作关系,共同应对技术变革和市场挑战。一汽-大众正全面推进智能化与电动化布局,将依托两国九地研发布局,持续保持年均近百亿元的研发投入,聚焦智驾、软件等核心赛道,并将研发效率提升50%以上。在电子电气架构方面,将推出中国专属的CEA架构,支持高算力通信与整车OTA,并具备准L3级自动驾驶能力。

智能座舱领域,一汽-大众正打造AI驱动的数字沉浸式座舱,计划于2026年首发搭载整车视觉语言模型、手势控制、AI医生等30余项功能,采用4nm高性能芯片;2027年将实现舱驾一体化,支持用户自定义座舱体验。在智能驾驶辅助方面,一汽-大众将于2026年推出L2+级辅助驾驶系统,配备激光雷达,支持点对点领航及多场景泊车功能;2027年推动L3级以上自动驾驶落地,实现多场景智能驾驶与代客泊车,百公里接管率目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捷达品牌开启本土化新篇章 向“千亿小巨人”迈进
作为在中国市场深耕三十余年的经典品牌,捷达正积极探索本土化运营新模式,引入中国优势资源,全面焕新品牌、产品与生态体系。捷达品牌首款入门级纯电动车将在2026年正式上市,这一布局不仅填补了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空白,更让一汽-大众的新能源商品版图从豪华市场、主流市场延伸至入门级市场,形成全细分领域覆盖的商品矩阵,精准匹配不同消费群体的出行需求。

未来五年,捷达计划推出4款全新新能源车型,其首款纯电产品将基于一汽-大众SOA电子电气架构打造。品牌年销目标计划从目前的10余万辆提升至40–50万辆,加速迈向“千亿级小巨人”的新征程。
推动全品牌出海 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在深耕本土市场的同时,一汽-大众也积极响应国家“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全面推动大众、奥迪、捷达三大品牌协同出海,通过包括SKD在内的多种合作形式,实施“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三步走策略,塑造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出海新形象。

一汽-大众计划到2026年实现年出口2万辆,未来五年累计出口目标10万辆,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合资企业要勇于突破传统角色定位,在全球市场中寻找新的发展空间。一汽-大众的出海实践,为其他合资企业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路径。
发布“创·享之道”企业文化3.0 凝聚发展新动力

一汽-大众在企业文化层面,同样与时俱进。在成立34周年的里程碑时刻,一汽-大众正式发布“创·享之道”企业文化3.0,以“一汽-大众,一起出众”为核心理念,确立 “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标杆” 为企业愿景,明确“造价值经典汽车,创智慧出行生态,促人车社会和谐”为使命,秉持“诚信创造价值,尊重成就共赢”的价值观,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长期主义、利他主义”经营理念,为企业未来发展注入强劲文化动力。

为感恩3000万用户的支持,一汽-大众在活动现场为30位客户代表颁发了“3000万辆客户勋章”,并在“3000万客户感恩季”中累计送出93台新车免费使用权(至高1年)。现场还抽取6位忠实用户,为其置换全新座驾,并免费送出一台一汽奥迪A5L作为惊喜大礼,至此感恩季共送出100台新车。以实际行动践行“以客户为中心”的长期主义。
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助力汽车强国建设

有人说,没有中国,大众未必是今天的大众;没有一汽-大众,今天中国的汽车工业也未必是今天的格局。如今3000万辆再出发,数字记录的是一汽-大众的成长轨迹,是中国汽车工业的进化史。站在3000万辆的新起点,一汽-大众正以更加开放进取的姿态,加速向“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标杆”的目标迈进。一汽-大众既要在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中保持德系品质的核心优势,更要继续倾听中国客户的需求,用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为更多家庭的美好出行保驾护航。通过实施“两高一新”战略蓝图,推进“五大领先”发展目标,布局智能化、电动化核心技术,推动全品牌出海,一汽-大众不仅展现了其作为行业领军企业的战略远见与责任担当,更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国家“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战略部署,持续为加快建设汽车强国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