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快讯

中欧车战:马王对决欧关税前夜 中企抢滩

来源 : 有车智联
发表 :  2025-05-22 10:11:55

近期,比亚迪公司震撼宣布,其欧洲总部已正式落户于匈牙利的首都布达佩斯,这一总部集研发、销售及本地化开发于一身,预计将为当地创造约2000个就业岗位。在此之前,比亚迪已在匈牙利布局了电动巴士工厂和乘用车制造基地,此番升级标志着比亚迪的“欧洲战略”实现了从单一产品输出到全产业链深度扎根的华丽蜕变。

image.png

在我们的观察视角下,面对欧美关税前景的不确定性,比亚迪的“欧洲攻略”展现了一种“制造-物流-服务”全链条的本地化战略思维。在全球化3.0的新时代背景下,中国车企的核心竞争力已不再是单纯的车辆制造,而是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态系统。比亚迪通过技术研发的本地化、供应链的本土化以及人才培育的区域化,成功筑起了一道难以逾越的竞争壁垒。其欧洲总部将与匈牙利的高等学府携手,共同研发智能驾驶技术,并推动供应链的本土化进程,以此来规避欧盟可能设置的关税壁垒。

01 关税棋局中的“成本革新”篇章一

实际上,中资车企在欧洲的本地化布局将进一步加剧这一市场的竞争态势。据统计,2024年,中国品牌在欧洲电动车市场的占有率已突破15%。比亚迪、蔚来等企业凭借“欧洲设计+中国制造”的独特模式,正逐步颠覆“低端车”的传统认知。波兰前总理马雷克·贝尔卡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电动车正以“技术平等”的策略,逐步取代特斯拉的“品牌溢价”模式,欧洲消费者对于车辆的智能化和性价比愈发关注。

image.png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欧盟对华加征关税的趋势下,中国车企在欧洲实现本土化生产已成为关键性的突破口。对此,《汽车纵横》认为,比亚迪欧洲总部的设立是其全球化征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欧洲独特的工会文化和严格的数据隐私法规可能会增加运营成本。然而,若能与当地利益方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则有望有效降低政策风险。

欧盟对华电动汽车的关税政策,实际上催生了中国车企的“本土化生存法则”。数据显示,2024年比亚迪在欧洲的销量达到了5万辆,虽然仅为名爵销量的五分之一,但同比增长高达44%。进入2025年一季度,比亚迪在欧洲市场的销量达到了1.35万辆,关税税率仅为27.4%,成本优势显著。

image.png

据悉,比亚迪在匈牙利的工厂预计将于2025年底投产,初期年产能可达15万辆,二期将进一步扩大至30万辆。同时,其土耳其工厂也将借助欧盟的关税协定,计划在2026年实现15万辆的产能。通过本地化生产,比亚迪能够将单车成本降低20%-30%,从而有效对冲关税带来的压力。摩根大通的数据显示,即使加征30%的关税,比亚迪在欧洲的单车利润仍比国内高出10倍以上,这充分凸显了其垂直整合的巨大优势。

02 技术平等:重塑欧洲市场认知篇章二

当前,中国车企正以“技术+性价比”的双重优势,打破“低端标签”的固有印象。J.D. Power的调研结果显示,高达63%的欧洲用户将“智能化水平”视为购车时的首要因素,这一比例甚至超过了品牌历史因素。比亚迪的Atto 3在德国市场上,其智能化配置已超越了同级的大众ID.4,但售价却低了15%,这无疑展现了其强大的竞争力。

image.png

然而,值得警惕的是,欧盟的“技术勒索”策略要求中企转让技术以换取补贴,这暴露了其产业焦虑的心态。面对这一挑战,比亚迪的应对策略是采取开放合作的姿态以赢得信任。其与匈牙利供应商共同建立了电池回收体系,并承诺在2030年实现工厂100%的绿电供应。这种“技术共享但核心不转移”的模式,既避免了“市场换技术”的陷阱,又赢得了当地政府的支持。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对此高度评价:“比亚迪带来的是创新的基因,而非简单的产能。”

03 未来展望:中国车企的“欧洲方程式”篇章三

比亚迪的案例为我们揭示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的三大趋势。在产业链嵌套层面,比亚迪通过设立本地研发中心并与高校资源紧密结合,形成了一个人才和技术的“蓄水池”。在政策对冲方面,其土耳其工厂充分利用关税同盟的优势,而匈牙利基地则辐射中东欧地区,构建了一个“双枢纽”的产能网络。在文化融合领域,比亚迪聘用了前斯特兰蒂斯高管Maria Grazia Davino负责欧洲市场,这种以本土高管应对本土市场的模式,有效化解了“文化隔阂”的问题。

image.png

若比亚迪能在2025-2030年的关键窗口期内完成“本土供应链替代率50%+研发专利本地化率30%”的宏伟目标,那么它或将重构欧洲汽车产业的权力格局。正如管理学家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所言:“颠覆性创新者从不满足于替代现有产品,他们致力于重塑整个价值网络。”

写在篇末:

比亚迪欧洲总部的设立,不仅标志着其全球化征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一场关乎生存的较量。当欧盟试图用关税筑起高墙时,中国车企以产业链的深度扎根作为回应;当西方世界质疑技术的原创性时,中国企业则以联合研发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开放共赢的可能性。关于这场博弈的最终走向,《汽车纵横》大胆预测,到2030年,欧洲的公路上,每三辆电动车中就将有一辆流淌着中国技术的血液。这并非威胁,而是产业进化论的必然结果。

责任编辑 : 宋姗姗

网友留言

登录  |   注册
无标题文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