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上周发布的关于一汽、东风、长安合并重组的文章,留言用户踊跃,从内容来看,大多数对咱们自主车企前景都很悲观,事实真的如此吗?这几天我也在琢磨,仔细想了想,虽然都有点“麻绳提豆腐——拎不起来”的感觉,但其中有些品牌看似低调,但我倒觉得能看到希望,直接说观点,现在流传的自主四强中(奇瑞 长城 比亚迪 吉利)中,我看好吉利。
咱们挨个说,先说比亚迪。
比亚迪:借着新能源的东风,看似全球最强,但对行业负面巨大,从去年开始宣扬“电比油低”,到今年“智驾平权”,无一不是通过行业垄断,压榨产业链,通过低价收割市场。去年广汽老大曾庆洪一声”油电同权“可谓是被逼到了墙角,背后蕴含着“没有国家政策和海量资金补贴新能源车市,单凭制造能力、行业尖端技术,比亚迪能有今天?
作为自主中比较高调的奇瑞,凭借当年突破汽车最核心的”三大件“技术突破,在推动中国汽车工业进步可谓功不可没,但自从”多生孩子好打架“发展战略开始,其颓势尽显,尤其是在新能源市场中,很难再有作为(后文有更多分析),
长城亦是如此,凭借”哈弗“产品高光表现,随之带来单一产品矩阵产生的巨大转型压力。私下说,Wei大主管在长城供应商体系中的名声尽人皆知,这样的企业,还能有前途?不提也罢。
(以下为正文)
战略布局:吉利的全球化与奇瑞、长城的本土深耕
吉利汽车的战略布局呈现出明显的全球化特征和系统性思维。自2010年收购沃尔沃汽车以来,吉利开启了中国汽车企业国际化的先河。这一战略不仅为吉利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更重要的是构建了一个全球研发网络。吉利目前在瑞典哥德堡、德国法兰克福、美国加州等地设立了研发中心。这种布局使吉利能够整合全球顶尖的汽车工程技术资源,针对不同市场需求开发产品。反观奇瑞汽车,虽然出口量连续多年位居中国品牌第一,但其国际化更多体现在销售网络的拓展上,而非真正的技术整合与品牌升级。奇瑞在海外市场主要依靠性价比优势,缺乏高端产品的突破。
长城汽车的战略则体现出强烈的品类聚焦特点。魏建军领导的这家河北车企选择了"聚焦SUV"的战略,将哈弗品牌打造成中国SUV市场的领导者。这一战略在2010-2020年间取得了巨大成功,哈弗H6曾创下连续多年SUV销量冠军的纪录。然而,过度依赖单一细分市场也使长城在轿车和MPV领域几乎空白,当SUV市场增长放缓时,企业面临转型压力。相比之下,吉利的产品线覆盖轿车、SUV、MPV全品类,且在每个细分市场都有竞争力较强的产品,如博瑞(轿车)、博越(SUV)、嘉际(MPV)等,形成了更为均衡的产品结构。
在新能源转型方面,三家企业的战略差异更为明显。吉利采取了多技术路线并行的策略,同时发展纯电(EV)、混动(HEV/PHEV)、甲醇甚至氢燃料电池技术。这种"不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做法,降低了技术路线选择错误的风险。奇瑞虽然也提出了"瑶光2025"新能源战略,但实际投入和成果有限,新能源车型占比仍不足30%。长城则依托蜂巢能源在电池领域的布局,将资源集中在纯电和混动路线,但面临比亚迪等专业新能源车企的强力竞争。
技术研发:吉利的核心技术突破与体系化能力
技术研发能力是汽车企业长期竞争力的核心所在。在这一维度上,吉利展现出了最为全面和深厚的技术积累。
在传统动力领域,吉利通过吸收沃尔沃的Drive-E发动机技术,开发了新一代的"雷神动力"系统。其中,雷神智擎Hi·X混动平台的热效率达到43.32%,为全球量产混动发动机最高水平之一,综合续航可达1300公里。这一技术使吉利在混动市场具备了与比亚迪DM-i、本田i-MMD等竞争的实力。奇瑞的鲲鹏动力虽然也表现不俗,2.0TGDI发动机荣获"中国心"十佳发动机称号,但在混动系统集成和能效优化上仍落后吉利半个身位。长城则通过自主研发的3.0T V6发动机和9速变速箱,在高端动力总成上取得突破,但受限于排放法规和市场需求,大规模应用前景有限。
在纯电技术领域,吉利自主研发的SEA浩瀚架构代表了当前中国品牌在电动车平台技术的最高水平之一。这一纯电专属架构具有高度模块化特点,轴距可从1800mm扩展到3300mm,电池容量可从60kWh扩展到140kWh,支持后驱、四驱等多种驱动形式。基于该架构打造的极氪001、smart精灵#1等车型在操控性、续航表现和智能化方面都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准。相比之下,奇瑞至今缺乏具有竞争力的纯电专属平台,多数电动车型仍基于燃油车平台改造,在空间利用率和性能表现上存在先天不足。长城虽然推出了柠檬纯电平台,但市场影响力远不及吉利的SEA架构。
智能化技术是未来汽车竞争的高地。吉利在这一领域的布局最为系统全面:通过旗下亿咖通科技(已在美国SPAC上市)开发车载芯片、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系统;通过收购魅族手机强化人机交互体验;通过战略投资Waymo布局L4级自动驾驶。这些布局使吉利在智能网联技术方面形成了从硬件到软件的完整闭环。反观奇瑞,虽然与华为合作开发了鸿蒙座舱,但核心技术的自主掌控力不足;长城旗下的毫末智行在自动驾驶领域有一定积累,但整体智能化生态不如吉利完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吉利的技术整合能力。不同于许多中国品牌单纯追求技术参数的领先,吉利更注重将各种技术有效整合到产品中,形成用户体验的全面提升。例如,在星越L这款车型上,吉利同时应用了CMA架构、雷神混动、G-Pilot智能驾驶和银河OS系统,实现了1+1>2的效果。这种系统集成能力是吉利技术战略的最大优势。
品牌运营:吉利的多品牌协同与奇瑞的长年内耗
品牌建设是汽车企业价值创造的关键环节。在这一方面,三家企业的表现差异巨大,也直接影响了它们的市场表现和盈利能力。
吉利汽车已经构建了层次分明、协同发展的多品牌矩阵:吉利主品牌定位大众市场,覆盖8-20万元价格区间;领克品牌定位年轻高端,价格区间15-30万元;极氪品牌专注豪华电动市场,价格30万元以上;此外还有几何、睿蓝等新能源品牌。这种品牌架构既有明确区分又能共享技术资源,如CMA架构同时用于领克和吉利的部分高端车型,SEA浩瀚架构支持极氪和smart品牌发展。2024年,吉利高端品牌(领克+极氪)销量突破50万辆,占总销量近20%,品牌溢价能力显著提升。
奇瑞汽车则长期受困于品牌战略摇摆和内耗。历史上,奇瑞曾先后推出瑞麒、威麟、开瑞、凯翼、观致、捷途、星途等多个子品牌,但多数未能持续发展。这种"多生孩子好打架"的策略导致资源严重分散,最终不得不收缩。目前奇瑞保留的主品牌、捷途和星途三个品牌之间存在明显的价格和产品重叠,如星途凌云与瑞虎8 PLUS同平台且价格相近,造成内部竞争。星途作为高端品牌,2024年销量仅14万辆,未能实现品牌向上的目标。捷途虽然凭借低价策略销量可观,但严重拉低了奇瑞的整体品牌形象和盈利能力。
长城汽车的品牌策略介于吉利和奇瑞之间。通过哈弗、WEY、坦克、欧拉、长城炮等品牌,长城实现了对SUV、皮卡、新能源等细分市场的覆盖。但这种品牌布局也存在隐忧:WEY品牌高端化遇阻,销量持续下滑;欧拉品牌聚焦女性用户,市场空间有限;坦克品牌虽成功但规模较小。总体来看,长城的品牌架构缺乏吉利那样的技术协同效应,各品牌相对独立发展,增加了研发和营销成本。
在品牌国际化方面,吉利同样领先。通过收购沃尔沃、宝腾、路特斯等国际品牌,吉利建立了全球品牌矩阵。领克品牌采用"欧洲设计、全球制造、全球销售"的模式,成功进入欧洲市场。极氪计划2025年在欧洲推出多款车型。相比之下,奇瑞虽然出口量大,但主要面向发展中国家市场,品牌附加值低;长城在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市场有一定布局,但缺乏真正的全球化品牌运作。
市场表现与财务健康:吉利的均衡发展与质量增长
企业的战略选择和技术投入最终会体现在市场表现和财务数据上。通过对比这三家企业的销售结构和财务健康状况,可以更清晰地判断它们的竞争力和发展前景。
从销量规模看,三家车企都已达到百万辆级别。2024年,吉利汽车总销量(含沃尔沃)达280万辆,其中新能源车型占比约35%;奇瑞集团销量260万辆,新能源占比22.4%;长城汽车销量150万辆,新能源占比约25%。吉利在总量和新能源比例上都领先。
更为重要的是销售质量的差异。吉利汽车的平均售价从2015年的7.8万元提升至2024年的14.5万元,品牌溢价能力显著增强。领克品牌平均售价超过18万元,极氪品牌超过30万元,均已进入主流合资品牌价格区间。奇瑞汽车的平均售价虽也有所提升,但仍在10万元左右徘徊,高端品牌星途未能有效拉动整体价格体系。长城汽车通过坦克等高价位车型提升了平均售价,但主力哈弗品牌仍集中在10-15万元区间。
从财务指标来看,吉利的优势更为明显。2024年前三季度,吉利汽车营业收入达1,452亿元,净利润98亿元,净利润率6.7%;长城汽车营收1,213亿元,净利润65亿元,净利润率5.4%;奇瑞汽车未上市,但据公开数据显示其净利润率约为3%,明显低于吉利和长城。吉利较高的利润率源于更好的产品组合和规模效应。
在研发投入方面,吉利2024年研发支出达到210亿元,占总营收的14.5%,这一比例不仅高于奇瑞和长城,也超过多数国际车企。持续的巨额研发投入为吉利的技术领先提供了保障。吉利还建立了"全球人才库",在瑞典、德国、美国、中国等地拥有2万余名研发人员,形成了强大的创新能力。
现金流和资产结构也是衡量企业健康度的重要指标。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吉利汽车持有现金及等价物约680亿元,资产负债率55%,处于行业较低水平;长城汽车现金储备约450亿元,资产负债率62%;奇瑞的财务状况相对不透明,但业内普遍认为其负债压力较大。充足的现金储备使吉利在经济下行期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也为未来的并购和投资提供了资金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吉利在保持业务增长的同时,售后服务水平也持续提升。根据中国质量协会发布的2024年中国燃油汽车行业用户满意度指数(CACSI)测评结果,吉利汽车荣获自主品牌售后服务满意度第一。这反映了吉利在用户全生命周期服务方面的重视和投入。
未来前景:吉利的稳健潜力与战略纵深
基于当前的发展态势和战略布局,我们对这三家企业的未来前景做出如下分析和预测。
吉利汽车展现出最为稳健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吉利的技术储备最为全面。在动力系统方面,吉利同时拥有先进的燃油、混动、纯电甚至燃料电池技术,能够应对不同地区的能源政策变化和市场偏好。特别是在混动领域,雷神动力系统已经发展到第三代,与比亚迪的DM技术并列为中国最先进的混动系统。在智能化领域,吉利通过亿咖通、魅族、Waymo等合作伙伴,构建了从芯片到算法的全栈能力。这种技术多元性降低了单一技术路线失败的风险。
其次,吉利的全球化布局提供了战略纵深。通过沃尔沃、宝腾、路特斯等国际品牌,吉利已经进入了欧洲、东南亚等关键市场。领克品牌的"欧洲计划"和极氪的全球化布局将进一步强化吉利的国际影响力。这种全球布局不仅扩大了市场空间,也提高了抵御区域经济波动的能力。相比之下,奇瑞和长城的国际化程度较低,主要依赖国内市场。
第三,吉利的品牌架构具有持续升级空间。目前吉利已经形成了从大众到豪华的完整品牌序列,且高端品牌发展良好。领克和极氪的成功证明了吉利具备品牌向上的能力,这为未来的利润增长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在30万元以上的豪华电动车市场,极氪已经站稳脚跟,有望与特斯拉、蔚来等品牌直接竞争。
反观奇瑞汽车,未来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
一是新能源转型滞后。奇瑞新能源销量占比不足25%,且缺乏具有竞争力的纯电平台和高端电动车型。在各国陆续宣布禁售燃油车时间表的背景下,这一短板将越来越明显。虽然与华为合作推出了智界品牌,但核心技术依赖外部供应商的模式难以持续。
二是品牌价值提升困难。多年的低价策略和品牌混乱严重损害了奇瑞的品牌形象。星途作为高端品牌发展不及预期,难以支撑企业的利润增长。在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品牌力不足将成为奇瑞发展的主要障碍。
三是资源分散和内耗严重。历史遗留的多品牌问题仍未完全解决,研发和营销资源分散。与吉利清晰的品牌战略相比,奇瑞仍在不断调整和试错,这种战略不确定性增加了投资者的顾虑。
长城汽车的未来发展则呈现出两极分化的可能性:
一方面,长城在细分市场的专注带来了差异化优势。坦克品牌在硬派越野车市场占据领先地位;长城炮在皮卡市场占有率超过30%;欧拉在女性用户群体中建立了独特形象。这些细分市场的成功为长城提供了稳定的利润来源。
另一方面,长城也面临增长瓶颈和转型压力。SUV市场整体增长放缓,哈弗品牌面临挑战;新能源转型速度不及比亚迪、吉利等竞争对手;国际化布局相对滞后。特别是在智能化领域,长城的投入和成果与头部企业相比有明显差距。
综合来看,在中国自主三强车企中,吉利汽车因其核心技术聚焦、全球化布局和品牌协同发展,展现出最为稳健的发展态势和长期竞争力。虽然吉利在营销声量上不如一些造车新势力高调,但其扎实的技术积累和系统性的战略布局,将支撑其在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内保持行业领先地位。相比之下,奇瑞需要解决品牌混乱和新能源短板问题,长城则需要突破细分市场限制,才能与吉利全面竞争。中国汽车工业的"吉利现象"值得深入研究——它展示了一条通过技术整合与全球协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