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场围绕“银河辽阔,安全平权”理念的盛大发布会上,吉利匠心独具地呈上了一席以人工智能(AI)为核心的美味“智驾盛宴”。密集且深邃的技术讲解,夹杂着众多超出常规认知范畴的概念和数据,令众多经验丰富的媒体人深感震撼,纷纷坦言,要真正消化这些纷繁复杂的信息,非得“回去埋头苦读几本专业书籍不可”。其实,这场长达两小时、看似晦涩难懂的发布会,其精髓可一语蔽之:以AI为笔,重绘汽车蓝图。
从ChatGPT的横空出世,到DeepSeek的广泛普及,生成式AI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悄然改变着人类与信息交互的方式。从早期的聊天机器人、推理模型,到如今初见端倪的智能体,通往人工通用智能(AGI)的道路尽管布满荆棘,却已逐渐显露清晰的轮廓——大语言模型与空间智能、世界模型的深度融合,正引领AI从单一的语言生成或模态,向多模态融合与认知推理的高级阶段迈进。在此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愈发凸显:AI,正如火、蒸汽机、电力和互联网一样,正迅速成长为新一代的核心通用技术。
面对AI技术革新如潮水般的涌来,哪个硬件平台,哪个行业能够脱颖而出,成为整合视觉、听觉、语言等多种感知能力,在虚拟与现实之间架起动态因果桥梁的关键力量?答案不约而同地指向了汽车。在与吉利汽车集团首席执行官(CEO)淦家阅的多次深入交流中,“AI”一词总是频繁出现,成为绕不开的话题。淦家阅认为,吉利的智能化战略,旨在通过全域AI的布局,以AI架构为核心,打造真正的AI汽车。在那场特意聚焦于“AI智能科技”的发布会上,无论是吉利控股集团首席智驾科学家陈奇以全新身份登台演讲,还是吉利在AI领域的重要合作伙伴、“AI四小龙”之一的旷视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千里科技董事长印奇的精彩亮相,都明确传递了吉利以AI重塑汽车的坚定信念。回望过去,吉利的“AI+汽车”战略早有端倪。在生成式AI尚处于萌芽阶段时,吉利便已开始大张旗鼓地筹备卫星发射计划,这一举动在当时曾引发不少同行的质疑与非议。然而,随着吉利“中国星链”和“天地一体化”战略的初步成型,30颗在轨卫星构建的覆盖全球90%区域的卫星系统,让吉利在AI+汽车时代占据了战略高地。
2023年1月,吉利星睿智算中心正式上线运营。彼时,ChatGPT问世仅两个月,新一轮人工智能革命对全球的影响尚未完全显现。而今,算力资源突破万卡级别的星睿智算中心2.0,已跻身中国第一、全球第二的算力强队,成为吉利在AI+汽车时代加速前行的又一强大引擎。与“中国最强算力”相匹配的是,星睿大模型与DeepSeek、阶跃多模态大模型的深度融合,构建了强大的基座模型能力。在数据层面,吉利不仅拥有超过750万辆L2级智能驾驶车辆,行驶里程累计超过百亿公里的宝贵数据,还通过融合VLA、世界生成模型、自研AI Drive大模型,构建了泛世界模型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吉利以30倍的效率提升,进一步加速了智能驾驶技术的训练与优化。
集算力、模型、算法和数据四大优势于一身,吉利的“千里浩瀚”智能驾驶方案应运而生。对于这一以“全域AI”为技术支柱的智能驾驶方案,许多人的注意力仍停留在亮眼的数据、硬件配置,或是与其他技术体系的数据对比上。例如,H1至H9五大层级、覆盖不同价格区间的智能驾驶方案,其中H1作为起步配置,算力超过100TOPS,成为首个可量产落地的L3级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等。然而,在笔者看来,更值得关注的是吉利通过“全域AI”对智能汽车底层逻辑的重新诠释。吉利追求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智能座舱或智能驾驶,而是让AI成为新汽车的“灵魂”,或更准确地说,是未来出行智能体的“大脑”。
这个“大脑”拥有超凡的感知与决策能力,能够融合视觉、雷达、语音等多种模态的信息,实现对驾驶环境更为精准、高效的理解与响应;它能够深入动力系统,实现更精细的能量管理,通过智能调节能耗分配,显著提升续航效率;它能够结合现实驾驶与虚拟世界的多样化、极端化场景“经验”,打造出更安全、高效的自动驾驶体验。
此外,吉利还发布了一段极氪智能科技工厂中的机器人群体协作测试场景。激昂的音乐中,一群具身智能机器人在车间内协同作业,搬运、分拣乃至安装零件,展现出惊人的协同效率与精准度。这场具身智能与AI+汽车的“交响乐”,再次彰显了吉利的雄心壮志:以AI为笔,重新描绘汽车产业的无限可能。吉利的这一举措,不仅是对未来的深刻洞察,更是对技术革新的坚定拥抱,预示着一个全新智能出行时代的到来。